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the 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 BAEP )或听觉脑千反应( audiory brain stem response , ABR )由一系列发生于声刺激后10 ms 以内的波组成,完全记录共7个波,分别以罗马数字 I -证进行命名,各波均为颅顶正向,其中主要成分为 I-V 波,而以 I 、Ⅲ、Ⅴ波最可靠。BAEP的记录结果决定于受試者的差异、刺激参数和记录参数的选择,加果严格控制这些变异因素, ABR将非常稳定。影响ABR记录结果的受试者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和性别;刺激方面的因素主要为刺激声的种类、刺激速率、极性和强度;记录方面的因素为电极的放置和滤波设置,在临床上,ABR主要测量参数包括潜伏期,阈值和振幅,通过ABR的峰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的测定有助于对听神经到脑干听觉通路的病变进行定位诊断,通过V波的反应阈值测定有助于听力水平的客观评估。
当声音强度在70dB左右时,从头顶与乳突之间所记录到的ABR大致有15个成分。根据潜伏期的长短不同,这些成分依次分为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听觉中潜伏期电位、听觉长潜伏期电位3大组。
1、ABR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在头皮上所记录到由耳蜗至脑干听觉神经通路的电位变化。包括6或7个小波,用罗马数字Ⅰ~Ⅶ表示,出现在声音刺激开始后的10ms内。
一般认为:Ⅰ波代表听神经的动作电位,Ⅱ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Ⅲ波起源于下桥脑的上橄榄核,Ⅳ波起源于外侧上丘系核,V波起源于中脑下丘,Ⅵ波起源于丘脑内侧膝状体,Ⅶ波代表听辐射的电位活动。
2、中潜伏期诱发电位(Middle latency evoked potential,MLEP) 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后,在头皮上所记录到潜伏期在10~50ms范围之内的听觉神经通路电位变化。包括No、Po、Na、Pa及Nb等波(N为负相波,P为正相波),代表丘脑及听皮质的电活动,其中混杂有声音引起的反射性耳周围肌肉及中耳肌的电活动。如用40Hz的声音进行刺激,MLEP反应明显,并呈正弦曲线形,通常被称为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 AERP波形稳定,重复性好,波幅大,易于辨别,具有较好的频率特异性,反应阈非常接近实际纯音听阈水平,在临床上有较大实用价值。
3、长潜伏期电位:包括P1、N1、P2及N2等波,出现在刺激后50~300ms。该成分在脑的前额叶电位最大,又称皮质慢反应(slow-cortex response, SCR)。它并不只对声音起反应,触觉、痛觉、视觉等刺激引起的SCR表现形式大致相似。从时间特性上说,它是多源多极的皮质继发性诱发电位,反映皮质高级中枢的整合活动。
计算各波之间相差的时间及能引出波形的最小声音,可以客观地评估听力的状况和脑干病变。
ABR在70~80dB出现率最高。随着刺激声减弱,各波出现率也逐渐降低,至20dB时,仅保留Ⅴ波,故波Ⅴ最接近听力计测定的阈值,是ABR中的主波。
其次,临床意义较大的波是Ⅰ波和Ⅲ波。在能清晰辨认Ⅰ,Ⅲ和Ⅴ时,或证实对每只耳刺激都不能引出时,检查才可结束。
临床上是通过量取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即从刺激开始到达波峰的时间)来判断病变的有无和病变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