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tinnitus)的定义是指在无外界声刺激或电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或颅内感知到的一种响声,即不与外界客观声音所对应的“错误”的听觉感知。
由于耳鸣与听力下降之间的密切关系,常规听力学检查对任何耳鸣患者均适用,不论主诉是否伴有听力损失。听力学检查主要针对耳鸣患者的听觉功能进行评估,了解受试者的听力敏感度和言语理解能力,用于评估受试者是否存在听力损伤、损伤程度、损伤的性质、蜗后病变或提示听神经传导异常等。
听力学检查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听觉神经系统外周到中枢进行全面的听觉系统评价,常规的耳鸣听力学检查包括以下测试:
常规的PTA检测频率范围通常在125Hz到8 000Hz之间,强度范围在10dB HL到120dB HL之间。然而,耳鸣的发生有可能位于超高频区域,也可能存在于耳蜗精细结构中,因此,有必要增加耳鸣患者的频率测试范围,将高频扩展到16kHz,甚至更进一步增加125Hz到8 000Hz之间的精细频率测试,以此对耳鸣患者听觉识别敏感度的状态进行精细检测,探测患者听觉功能变化。特定耳言语识别阈测试应使用标准化的扬扬格词表(如CID W-1),最好用录音,现场控制的真人语音测试也可以。PTA和SRT应该一致,确保听力检查的准确性和反应的可靠程度。
用于评估中耳状态,可以发现或证实中耳病变,还有助于鉴别耳蜗、蜗后和脑干病变。当病史或鼓室图表明咽鼓管功能不良时,需进行咽鼓管功能测试排除咽鼓管病变。
最有用和最常用的是瞬时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用于评估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
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记录到的声诱发电位产生于耳蜗(耳蜗微音和总和电位)以及听神经远端部分(复合动作电位)。用于评价耳蜗核听神经远端部分的电现象。听性脑干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记录高强度click声或短纯音激发的上行听觉通路到中脑水平的诱发电位。用于蜗后听觉神经传导通路状态评估能评估。
常规听力学检查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耳鸣患者不能忍受响度大的声音,有报道称某些声音反而会加剧其耳鸣,因此在开展阈上听功能测试时,必须谨慎小心。最好使用强度最低的有效掩蔽声(由于内置式耳机可增加耳间衰减,无需多余的掩蔽声);以舒适声强级测试字词识别;由于有些患者对测试所使用声音耐受不良,因此进行反射阈和衰减试验时,须谨慎小心,纯音绝不能超过105dB HL,语音刺激声不应超过100dB HL。